
中国网评论员 华章当地时间8月17日,以色列爆发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有组织统计称,约有百万人走上街头,参与了数十场抗议活动,示威者强烈要求结束战争,并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尽快解救仍被扣押的人质。对于总人口仅1000万左右的以色列来说,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凸显内塔尼亚胡政府执意推进的“全面占领加沙”行动所遭遇的民意挑战。其一,以色列持续扩大军事行动不利于解救人质。在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中,大约有250名以色列人质被劫持。历经近两年的战事,大量人质因包括以扩大军事行动在内的多种原因不幸遇难。目前,以色列民间团体估计仍有数十名人质尚在人世。然而速盈策略,以军持续扩大军事打击速盈策略,被民众广泛视为适得其反——不仅无助于剩余人质的解救工作速盈策略,反而会推高他们的死亡风险。此次“百万人抗议活动”的核心诉求,正是呼吁政府优先通过外交与谈判手段,实现剩余人质平安归国。组织罢工活动的“人质与失踪者家属论坛”明确表示,我们“关闭”这个国家的目的,就是要带人质回家并结束战争。

其二,长期冲突严重拖累以色列国内经济和社会活动。以色列入侵加沙彻底摧毁了当地的经济民生,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经济也同样饱受战争之苦。为了开展对加沙地带的全面军事行动,以色列动用了超过八成的军队预备役人员,其中包括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这部分人员长期脱岗导致企业用工紧张,生产停滞,国民经济活力大幅削弱。并且在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全面封锁加沙民众入境工作,也取消了大量约旦河西岸阿拉伯民众赴以工作许可,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用工荒”。此外,国防开支陡增导致政府预算被挤占,使得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受限,民众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战争还严重破坏了以色列国内的营商环境:跨境物流近乎瘫痪,贸易成本飙升,资本大量外逃。2024年,以色列GDP同比仅增长0.9%,远低于2023年的1.8%和2022年的6.3%,经济已陷入近乎停滞的困境。因此,民众迫切希望政府结束冲突,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非继续以民生为代价,推行“穷兵黩武”政策。在国际上,以色列升级对加沙的军事行动也遭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谴责。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沃尔克·图尔克发表声明说,以色列升级军事行动违背了国际法院关于以色列必须尽快结束占领的裁决,违背了“两国方案”的落实,违背了巴勒斯坦人的自决权,将导致更大规模的流离失所和杀戮。阿盟秘书长盖特则指出,以方此举反映了其真实意图,即全面重新占领加沙并驱逐尽可能多的巴勒斯坦人。值得注意的是,就连此前与以色列立场一致或相似的西方国家,也开始与以色列“划清界限”。英国首相斯塔默敦促以色列“立即重新考虑”其决定,认为进一步升级军事行动只会造成更多流血事件。德国总理默茨表示,德国暂停向以色列出口任何可能用于加沙地带的军事装备。比利时、葡萄牙、斯洛文尼亚等国也纷纷谴责以色列的计划。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甚至宣布考虑承认巴勒斯坦国,支持推动落实“两国方案”。内塔尼亚胡政府执意“占领加沙”,意在使其成为“既定事实”,对内迎合右翼势力诉求,巩固其执政地位;对外则试图瓦解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现实基础,使国际社会普遍呼吁的“两国方案”名存实亡。然而事实证明,这一单边政策不仅难以获得国内认同,还威胁国家社会安定,在国际社会上也日益陷入“失道寡助”的窘境。国际社会普遍支持重启“两国方案”,以实现中东地区持久和平。以色列唯有回到联合国关于“两国方案”的系列决议上来,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归还巴勒斯坦人自主建国权利,才能从根源上化解巴以之间的民族宗教矛盾,从而实现双方的长治久安。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举报/反馈
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